储能热管理系统是保障储能系统(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稳定、高效、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子系统。其核心目标是控制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并确保电池包内部温度均匀性。
一、 核心功能与重要性:
1.温度控制:
防止过热: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焦耳热和反应热)。温度过高(尤其超过45-50°C)会加速电池老化,甚至引发热失控(内部短路、隔膜熔化、电解液分解等),导致起火爆炸。
防止过冷: 低温(尤其低于0°C)环境下,电池内阻显著增大,可用容量下降,充电时易在负极析锂,不仅降低性能,更会严重损害电池寿命,析锂严重时同样可能诱发短路。
维持适宜温度: 锂电池(如NMC、LFP)的理想工作温度范围通常在15°C-35°C之间,在此范围内性能、效率和寿命达到最佳平衡。
2.温度均匀性管理:
电池包由大量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由于位置、制造差异、老化程度不同等因素,单体会存在温差。
过大的温差(如 >5°C)会导致电池包内各单体工作状态不一致(内阻、电压、SOC、老化速度等),降低整体系统可用容量和功率,加速单体间参数离散性恶化,缩短系统寿命。
TMS需尽可能减小包内单体间的温差,确保整体性能均衡和可靠运行。
3.安全防护:
关键屏障: TMS是预防和控制热失控蔓延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屏障。通过早期监测温度异常并主动干预散热,阻止单体热失控;或在单体发生热失控时,将热量快速带走或隔离,防止传播至相邻电池(热阻隔设计)。
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 保障储能单元在高温、低温、大倍率充放电等苛刻工况下的安全边界。
4.提升性能与寿命:
高效运行: 适宜温度下电池内阻低,充放电效率高(尤其是低温下的放电性能)。
延缓衰减: 避免高温加速副反应和SEI膜增厚,避免低温导致的析锂和不可逆容量损失,有效延长电池系统的循环寿命和使用寿命(可能提升20%-50%以上)。
5.降低运行成本:
通过延长系统寿命、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度电成本。
减少因热故障导致的停机维护和安全风险。
二、 系统组成:
1.热管理回路:
散热路径: 将电池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的通道。对于液冷/冷媒直冷系统,包括冷板、管路、换热器等。
加热路径: 在低温环境下向电池提供热量的通道。通常采用电加热膜/PTC、热泵制热、液热循环等。
工质/媒介: 空气(风冷)、液体(水/乙二醇水溶液、相变冷却液、绝缘油等)、冷媒(R134a等)。
2.热交换装置:
一次侧换热器: 将电池热量/冷量传递给外部环境的装置(如风冷冷凝器/蒸发器、液-液换热器)。
二次侧换热器: 在液冷系统中,与电池包内部冷板/热交换器相连的装置。
内部热交换器: 直接接触或嵌入电池包内(冷板、冷却管路、风道)。
3.驱动部件:
泵: 驱动液体工质循环(液冷系统)。
风扇/风机: 驱动空气流动(风冷系统),强化外部换热器散热。
压缩机: 驱动冷媒循环(冷媒直冷/热泵系统)。
4.控制部件:
温度传感器: 关键点(如电池单体表面、冷却液进出口、环境)的温度监测。
流量传感器: 监测冷却液流量(液冷)。
控制器: 接收BMS(电池管理系统)的温度、状态信息,根据预设策略控制泵、风扇、压缩机、阀门、加热器的启停、转速/开度,协调热管理系统工作。策略包括制冷模式、加热模式、保温模式、热失控应急冷却等。
阀门: 调节流量、切换回路(如液热和制冷切换)。
三、 关键技术
1.高效传热设计: 优化冷板流道设计、提高界面接触热导率(导热硅胶/垫片)。
2.系统能效优化: 降低泵/风机/压缩机功耗,开发高效热泵技术,利用自然冷源/废热。
3.热失控蔓延抑制: 开发高效隔热/阻燃材料、隔离结构、定向泄压和快速冷却响应策略。
4.智能控制策略: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温度、流量、电流、电压等)和预测模型,实现精准温控、能耗较优控制、故障预警和诊断。
5.可靠性提升: 提高部件(泵、接头、管路)的密封性、耐久性和耐腐蚀性。
6.成本控制: 在性能和可靠性前提下,通过设计优化、标准化、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7.环境适应性: 满足从-40°C到+50°C甚至更宽范围的环境适应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