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3365986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储能热管理系统的详细介绍

储能热管理系统的详细介绍

更新时间:2025-08-19点击次数:403
  本文,我们将来详细了解一下储能热管理系统。这是确保储能系统(尤其是电池储能系统)安全、高效、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核心目标:​​
 
  1.维持电池在理想工作温度区间:​​ 锂电池的理想工作温度通常在 ​​15°C - 35°C​​。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显著影响性能、加速老化、并增加安全风险。
 
  2​​.控制电池模块/包内部温差:​​ 确保电芯间的温差尽可能小(通常​​< 5°C​​),以平衡老化速度、延长整体寿命、提高系统可用容量。
 
  3​​.散热:​​ 在充放电(尤其是快充/高倍率放电)时,电池会产生大量热量,需及时散出,防止温度攀升过高。
 
  ​​4.加热(在低温环境下):​​ 低温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大、可用容量减少、性能下降甚至无法充电。系统需要提供加热功能,将电池预热到适宜工作温度。
 
  5.​​安全防护:​​ 有效散热以避免热失控(高温连锁反应引发火灾/爆炸)是热管理的最高安全要求。
 
  二、为什么电池储能需要如此严格的热管理?
 
  1.温度敏感性:​​
 
  ​​高温危害:​​ 加速电解液分解、SEI膜增厚、活性物质分解、加剧锂枝晶生长。导致容量衰减加快、内阻增加、循环寿命缩短。高温会触发隔膜熔化收缩,引发内短路,导致​​热失控​​。
 
  2.​​低温危害:​​ 锂离子在电极和电解液中迁移缓慢,内阻急剧升高。导致放电容量(尤其是瞬时功率)大幅下降、充电困难(易析锂,引发安全风险)、效率降低。
 
  3.不一致性放大:​​ 电芯间的微小差异(内阻、容量、老化程度)在充放电过程中,尤其是在温度分布不均匀时,会被放大。温差会导致个别电芯工作在更恶劣的温区,加速不一致性恶化,降低系统整体性能和寿命。
 
  4.​​高功率应用需求:​​ 电网调频、电动车快充站配套储能等场景要求系统能快速响应大功率充放电,随之产生大量热量,散热能力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功率上限。
 
  三、储能热管理系统的主要类型及技术详解
 
  热管理技术主要围绕热量在电池内部产生、传导、交换至外部环境的过程进行设计。
 
  1.风冷​​
 
  ​​(1)原理:​​ 利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通过强制对流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
 
  ​​(2)​​工作方式:​​
 
  ​​进风口:​​ 环境空气或空调处理后的空气从一侧或底部进入电池包。
 
  ​​气流通道:​​ 电池模块/电芯排布形成特定风道(如串并联风道),或在模块间设置导流板,引导气流流经发热表面。
 
  ​​风扇:​​ 驱动空气流动。布局很重要,避免形成涡流或死区。
 
  ​​出风口:​​ 热空气从另一端或顶部排出。
 
  ​​空调/热泵联动(可选):​​ 在高温环境下,进风可能需要先经过空调冷却;在低温下,进风可能需要加热。
 
  ​​(3)优缺点:​​
 
  优点: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重量轻、无需处理冷却液泄漏风险。
 
  缺点:换热效率低(空气比热容小、导热系数低)、均温性相对较差、散热能力有限、依赖环境温度、风机功耗和噪音、易带入灰尘(需过滤)。
 
  ​​(4)​​适用场景:​​ 对成本敏感、功率密度要求不高、热负荷相对较小、环境温度较为温和的场合(如部分户用储能、低功率工商业储能)。
 
  2.​​液冷​​
 
  ​​​​(1)原理:​​ 利用液体(通常是水乙二醇混合物、或专用绝缘冷却液)作为冷却介质,通过液体的高比热容和良好流动性带走大量热量。
 
  ​​(2)​​工作方式:​​
 
  ​​冷板:​​ 金属制成的板状或腔体结构,嵌入或贴合在电池模组底部或侧面(甚至夹在电芯之间)。热量通过热传导从电芯传递到冷板,再被流经冷板内部的液体带走。
 
  ​​冷却回路:​​ 包括管路、循环泵、阀门。
 
  ​​换热器:​​ 液-液板式换热器 或 液-风冷凝器。冷却液在换热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外部的二次冷却液或空气(环境风或空调风)。
 
  ​​加热器(PTC或热交换):​​ 用于低温预热冷却液。
 
  ​​储液罐、膨胀水箱:​​ 容纳液体热胀冷缩并排除气泡。
 
  ​​控制系统:​​ 监控冷却液温度、流量、泵速,精确控制冷却强度。
 
  ​​接口:​​ 大型系统通常配备外循环接口,可与外部冷水机组(如制冷机)连接进行高效散热。
 
  ​​(3)​​关键设计点:​​
 
  ​​流道设计:​​ 优化冷板内部流道(如蛇形、平行、优化歧管设计),大化换热面积、降低流阻、提高均温性。
 
  ​​接触热阻:​​ 改善冷板与电池包接触面的导热(使用导热垫片/硅脂)。
 
  ​​冷却液选择:​​ 考虑冰点、沸点、电绝缘性、腐蚀性、导热性能、粘度。
 
  ​​温控策略:​​ 根据电池温度、功率负荷、环境温度精确控制冷却液温度和流量。
 
  ​​​​(4)​​优缺点:​​
 
  优点:​​换热效率高​​(是风冷的3-5倍以上)、散热能力强、​​均温性佳​​、对​​环境温度依赖小​​、系统​​紧凑​​(尤其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电池堆)、风扇噪音低(室外换热)、可集成加热功能。
 
  缺点:结构复杂、​​成本高​​、存在液体泄漏风险(需严密封装和检漏)、重量增加、维护较复杂、需防冻(水乙二醇)或处理绝缘液(专用液)。
 
  ​​​​(5)​​适用场景:​​ 大型电网侧储能电站(强制选择)、大倍率充放电应用(如调频、快充站储能)、对空间和重量要求高的场合(如集装箱式储能)、恶劣气候(高温/低温)区域运行的系统。液冷已成为当前大规模储能系统的​​主流选择​​。
 
  3.相变材料冷却​​
 
  ​​​​(1)原理:​​ 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通常是固-液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的特性来进行热管理。PCM自身不流动。
 
  ​​(2)​​工作方式:​​
 
  ​​封装与集成:​​ 将具有特定相变温度(略低于电池最佳工作温度上限)的PCM(如石蜡基、脂肪酸基、盐基复合材料)封装在模块、冷板内,或作为导热垫片嵌入电芯之间、贴在电芯表面或模组外壳内壁。
 
  ​​吸热:​​ 当电池温度升高到PCM熔点时,PCM熔化吸收大量热量,阻止温度快速上升。
 
  ​​放热:​​ 在放电结束或温度下降时,PCM凝固将存储的热量缓慢释放出来。
 
  ​​辅助散热:​​ PCM主要起“缓冲”作用。其吸收的潜热最终仍需通过其他方式(风冷、液冷)传递到外部环境。PCM系统通常需要结合主被动散热/加热设计。
 
  ​​​​(3)优缺点:​​
 
  优点:被动运作,​​功耗低或无​​;无需泵、风扇等运动件,​​维护需求低​​;能有效​​抑制温升峰值​​和​​减小温度波动​​;提高系统安全性。
 
  缺点:材料成本较高;​​导热系数普遍较低​​,需添加高导热填料(石墨烯、金属粉末等)增强导热,增加成本和复杂性;体积庞大;​​只能暂存热量​​,​​最终仍需散热​​;长期循环稳定性需验证;可能泄漏。
 
  ​​​​(4)​​现状与适用性:​​ 仍处于研究发展和示范应用阶段,主要用于中小型储能单元或作为辅助措施提升均温性和峰值散热缓冲能力。结合液冷板(形成复合冷板)是应用热点方向之一。
 
  4.热管冷却​​
 
  ​​​​(1)原理:​​ 利用密闭管壳内工质(水/氨/醇类)的蒸发吸热(热端)-冷凝放热(冷端)-毛细回流循环过程,实现高等效热导率进行高效传热。
 
  (2)​​​​工作方式:​​
 
  ​​集成:​​ 将热管的蒸发段贴合在电池发热表面(模块底部或侧面)。
 
  冷凝段散热:​​ 冷凝段的热量需要通过自然对流、风冷或液冷散到环境或辅助冷却系统。热管本身是被动传热元件。
 
  ​​均温板:​​ 扁平状的热管变种,更适合大面积均匀散热。
 
  ​​​​(3)优缺点:​​
 
  优点:高效均温能力;传热速度快;被动运行,可靠免维护;结构灵活。
 
  缺点:单点传热距离受限;冷凝端散热仍需依赖其他系统;成本较高;方向性要求(需重力辅助或特定毛细结构)。
 
  ​​​​(4)​​适用场景:​​ 常用于解决局部热点问题或在某些特定结构中辅助提升均温性,大规模储能独立应用较少。
 
  5.​​直接式制冷剂冷却(正在发展中)​​
 
  ​​​​(1)原理:​​ 借鉴电动车热管理,利用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如R134a, R1234yf)直接流经电池包内部的蒸发器/冷板来冷却电池。
 
  ​​(2)​​工作方式:​​
 
  将电池冷却回路作为空调系统的蒸发器。
 
  通过膨胀阀控制制冷剂流量和蒸发温度。
 
  吸收的热量通过空调冷凝器排到环境空气或冷却水中。
 
  可同时实现冷却和加热(热泵模式)。
 
  ​​​​(3)优缺点:​​
 
  优点:能效比较高(减少了中间换热损失);温度控制范围宽(可到低温);冷却速度快。
 
  缺点:系统非常复杂;成本高;需要高压密封,泄漏风险大(制冷剂易燃/环境影响);对管路和部件要求非常高。
 
  ​​​​(4)​​现状:​​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发展较快,但在大型固定式储能系统中尚未广泛应用,成本、维护复杂性和长期可靠性是其推广障碍。
 
  四、热管理系统的关键组件(以主流液冷系统为例)
 
  1.温度监控系统:​​
 
  ​​热敏电阻:成本低,部署在关键电芯表面、模组冷板进出口、冷媒出口等位置。
 
  ​​热电偶:​​ 测量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分布式温度传感器:​​ 光纤测温(DTS),能沿整串电池提供连续的分布式温度监测。
 
  2.冷却/加热执行单元:​​
 
  ​​循环泵:​​ 驱动冷却液流动。
 
  ​​液冷板/通道:​​ 核心导热部件。
 
  ​​换热器:​​
 
  液-风换热器:由风扇吹拂的散热器。
 
  液-液板式换热器:与外部冷却水(冷水机)进行热交换。
 
  ​​加热器(PTC):​​ 电加热器,用于预热冷却液。
 
  ​​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蒸发器(制冷系统部分)​​(如包含直接或间接制冷)。
 
  ​​风扇:​​ 强制对流通风。
 
  ​​阀门:​​ 控制流路(如旁通、冬季模式)。
 
  3.冷却介质:​​
 
  ​​水 + 乙二醇:​​ 需控制浓度(比例)以满足冰点和沸点要求。
 
  ​​专用绝缘冷却液:具有优异的绝缘性、化学惰性、宽温域,成本高。
 
  ​​制冷剂:​​ (直接/间接系统)
 
  4.​​控制系统:​​
 
  ​​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热管理子系统:​​ 核心大脑。
 
  ​​控制器:​​ 处理温度数据,执行控制算法。
 
  ​​算法与策略:​​
 
  基于温度的闭环控制:PID控制、模糊控制。
 
  基于模型的前馈控制:预测热负荷进行干预。
 
  温湿平衡策略:优化冷却/除湿/加热需求。
 
  能耗优化:在满足温度要求下最小化系统功耗。
 
  故障诊断与保护策略。
 
  5.结构件与接口:​​
 
  管路、接头、密封圈(防泄漏)。
 
  保温隔热材料(维持温度,减少环境影响)。
 
  机柜风道设计(风冷系统)。
 
  液冷快插接头(便于安装维护)。
 
  总结:
 
  储能热管理系统是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生命线”。它通过精密的温度传感、高效的散热/加热执行机构和智能控制策略,确保电池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并保持高度均温性。​​液冷凭借其散热能力、优异的均温性和对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已成为当前大容量、高功率储能应用的主流选择​​,尤其适用于需要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的场景。风冷在特定场景仍有其成本优势。相变材料、热管等新技术作为补充或辅助手段在提升性能方面具有潜力。未来热管理系统的发展将聚焦于​​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强的集成化和智能化​​,以满足储能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选择一个匹配储能系统规模、应用场景和环境条件的​​高效、可靠、智能的热管理系统是保障储能项目投资回报和安全运行的关键​​。

关注公众号,了解最新动态

关注公众号
19103365986

Copyright © 2025 廊坊奥旭兆辰仪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